時間:2015-02-15 來源:吉林省法學會 責任編輯:att2014
日前,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指出,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黨組織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中心任務而奮斗的重要法寶。法學會是黨領導的全國法學法律界的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和學術團體,是黨聯系和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孟建柱同志在對中國法學會工作作出的批示中要求,各級法學會要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不斷提升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王樂泉同志也多次強調,法學會要不斷增強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不斷提高工作水平。任何組織,增強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都是必要的,而群團組織更為需要和必要。地方各級法學會應認真落實中央領導的要求,切實增強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最廣泛地把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組織、動員、團結起來,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力量。
吉林省法學會在扎實推進法學研究、法律服務、法治宣傳、促進人才成長、對外交流、自身建設等工作中,注重增強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做了一些工作,收到一些成效,有一些粗淺體會。
一、以搭建好平臺增強凝聚力
群團工作主要是群團組織在特定群體和特定行業內對所聯系的群眾,為實現共同目標,做好聯系、聚合、服務、動員、組織工作,團結帶領所聯系的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做好一些其他部門、組織不能做、不便做的群體性、行業性、專業性、共同性工作,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奮斗。凝聚力是一種向心力、吸引力。群團工作的性質和職責都要求增強凝聚力,以吸引和聚合所聯系的群眾。經過思考、摸索和實踐,我們感到,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學術研討、評選表彰、對外交流等工作,組織和吸引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參與法學會活動,為他們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學術抱負、報效國家搭建平臺,是增強法學會凝聚力的有效途徑;對法學法律工作者關心工作、關懷成長、關注事業,多提供支持、幫助和服務,把法學會辦成會員之家,贏得法學法律工作者的信任,是增強法學會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法學會要遵循群團工作規律,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力量,增強凝聚力。
積極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學研究和實務研討,促進多出成果,為法治建設多做貢獻。每年圍繞黨委中心工作、法治建設重點工作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擬定研究課題,堅持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并重,為研究活動創造條件。2013年、2014年2年,省法學會組織完成重點課題66項,多項成果列為國家重點課題、在一級期刊上發表、在全國性法學論壇上獲獎。積極組織開展各屆“東北法治論壇”和全國性學術論壇課題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300多篇論文在論壇上獲獎。組織法學專家學者對省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進行論證,參加社會治理專題研討,深入到市縣、到法治實務部門和去外省調研,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為深入宣傳全會精神,省法學會與吉林日報聯合舉辦了宣傳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活動,在《理論評論》欄目設立專版,為期2年,每月1版,每期1個專題,刊登我省法學法律專家學者學習四中全會決定文章,宣傳四中全會精神,展示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這既是推動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為專家學者開展法學研究、發表論文、多出研究成果提供了高層次平臺。創辦《法治吉林建設研究》刊物,開通吉林省法學會網站,把一刊一站辦成法學法律工作者的科研園地和學術家園,辦成法治吉林建設的前沿陣地,為法學法律工作者提供展示和傳播學術研究和實務研討成果、與法治實踐對接的平臺。
組織開展優秀中青年法學家評選和優秀成果獎評選活動,激勵、調動法學法律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繁榮我省法學研究,推動法學人才脫穎而出,組織開展“吉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評選活動,已經開展了一屆,今年組織開展第二屆評選。組織參加中國法學會優秀成果獎和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活動。這兩項評選活動對于增強法學會的凝聚力,效果都較好。
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參加對外法學交流,促進法學法律工作者開闊眼界,豐富閱歷,增長知識。以中國對外法學交流中心吉林分中心為平臺,共組織百余人次出訪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法學交流活動,推薦專家學者參加中國法學會組織的對外法學交流培訓活動,指導市(州)法學會組團參加國際法律合作論壇,開展對外法學交流活動。
二、以開展好法律服務增強影響力
影響力是一種輻射力、感染力。有的組織和機構,自身地位和職權就決定有很大影響力,法學會不具有這種優勢。怎樣才能有影響力呢?前提主要是要有作為、有實績,這樣才能有影響。做了具有獨特優勢、黨委政府需要、人民群眾歡迎、成效明顯的工作,就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存在價值,自然就有了影響。途徑主要是對內對外提供優質服務,使更多的人得利、獲益、受惠,贏得信譽。
我們主要通過為大局、為社會、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來擴大在法學界法律界和“兩界”之外的影響,即強化“三服務”:努力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使各級黨政領導、黨政機關了解和關注法學會工作,在政界擴大影響;通過法學會各研究會為社會各界服務,為社會方方面面提供法律服務,在已有的15個研究會的基礎上,今年將組建企業法治研究會、農村法治研究會、法治文化建設研究會、東北亞法制研究會等,在社會擴大影響;通過在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設立的法律服務站,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在廣大群眾中擴大影響。“三服務”的核心是全力參與法治吉林、平安吉林建設。實踐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方面服務工作。
把法律服務站工作作為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服務基層法治建設平安建設、服務群眾的一個重要載體,全力推動。2012年啟動,首先進行試點,在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設立法律服務站,以特有的社會性、專業性、中立性、服務性,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調處化解矛盾糾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建設基層法治文化。2013年全面推開,2014年5月在遼源市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深入推進。省法學會領導多次深入到縣區、鄉鎮、社區調研指導,推動落實。制定印發了《全省法律服務站工作指導意見》,規范服務站的組織設立、人員配備、職責任務、工作方式、硬件建設、領導關系和保障措施等,有序發展。協調各方,做到“四個納入”,即納入法治吉林建設總體格局,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措施進行部署落實;納入平安吉林建設和社會治理組織體系,把服務站工作納入基層綜治工作平臺;納入財政預算保障體系,全省服務站經費納入省財政專項經費支持;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體系,進行檢查考評,從2015年開始,服務站工作納入綜治考評。到2014年底,全省共設立法律服務站2618個,基本做到了全省全覆蓋。中央政法委、中國法學會和省委領導都予以充分肯定,作了批示,群眾歡迎。2013年10月在中央政法委等五單位召開的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0周年大會上作了書面交流,2014年11月在全國地方法學會工作座談會上介紹了經驗。
把“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活動作為組織法學專家學者為全省法治建設服務的一個重要平臺,積極組織開展。按照全國統一部署,省法學會與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廳、省司法廳共六部門一道,認真組織開展“雙百”活動。省法學會認真制定活動方案,認真確定報告題目,認真挑選報告人,自活動開展以來共舉辦了14場專場法治報告會,5700多人聽了報告,擴大了法學會影響。法學會還會同團委、教育局、司法局等部門組織開展“青年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組織1121名青年普法志愿者、1621 人次深入基層,開展法治講座278場、提供法律服務8778人次、模擬法庭18場,受眾6萬人次。
把開展共建法治市縣活動作為利用法學人才優勢為法治吉林、平安吉林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一個重要措施,認真實施。省法學會與遼源市、松原市、農安縣、撫松縣開展共建法治市縣活動,提供法律服務,簽訂了共建協議。按照兩市兩縣法治建設需求,提供三方面法律服務:一是組成法律顧問團,組織專家學者針對法治建設重點難點問題、政府重大決策法律風險評估、法治政府建設、司法體制改革等工作,進行調研論證、咨詢評議,提供決策參考和意見建議。二是組織法治研究、宣傳、教育,開展法治講座、專題報告、研討會、法治論壇、“雙百”報告、法治培訓等活動,推進法治建設,促進法治工作隊伍提高法治素質。三是指導法律服務站工作,充分發揮其法律咨詢服務、化解矛盾糾紛等功能。取得試點經驗后在全省全面展開。這一活動受到歡迎,白城市及所屬4縣1區也提出開展共建法治市縣活動,省法學會將與其簽訂共建協議。
三、以抓好自身建設增強號召力
號召通常是一個組織對本組織成員或全體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種倡導、引導和期望,也含有要求的因素。號召力是一種擴展力、外張力。任何組織都可以發出號召,但要具有號召力,關鍵是得到受眾的認同和接受,自覺遵循和實現。法學會的號召與黨委政府的決定、法律規定、行政命令不同,不具有“必須為”的強制力,要具有號召力,關鍵是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要對號召認同、接受,自覺實行,認真落實。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感到,前提是發出的號召要符合法學會工作客觀規律和群團工作規律,于黨的規定、于法、于章程有據,符合實際,具有感召力,即號召要科學、合理、正確、適當。同時,號召者也要注重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出色工作。因此,注重用號召的正確性保證號召力,用出色工作增強號召力。
認真落實中政委和中國法學會的部署要求,大力推進縣(市)區成立法學會。2011年開始工作,10月,全省首家縣級法學會公主嶺市法學會成立。2012年,全省成立了12個縣級法學會。2013年作為年度重點工作,列出時間表,通過召開推進會議、深入縣(市)區調研指導、督促推進等方式,分批次組織推進,年底全省成立了36個縣級法學會。2014年繼續加大督促力度,提出到年底60個縣(市)區全部成立法學會的目標,各地積極響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如期實現了目標,為法學會開展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和隊伍保證,在全國率先全部成立縣級法學會。
大力加強研究會建設,努力將研究會建設成為團結、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學研究的主陣地和骨干力量。2013年9月省法學會換屆后,積極推動各研究會換屆,又新成立了知識產權法學、財稅法學、平衡法學、體育法學、監獄法學5個研究會,現在研究會已達15個,并根據需要組建新的研究會。積極研究和探索提高研究會效能的措施,制定下發了《研究會工作指導意見》,召開研究會工作座談會,建立了秘書長聯席會議制度。各研究會積極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和重大課題研究活動,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活躍,都召開學術年會和理論研討會,組織會員緊密結合法治建設實際廣泛深入進行理論研討,產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法理學研究會還開展跨省性學術研討活動,發起并與東北三省法理學研究會舉辦了東北三省法學理論研討會。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素質,提升形象,提升工作水平。省法學會成立了黨組,重視加強黨的建設,認真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提高學會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加強法學法治理論學習,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提高專業素質。建立健全會長辦公會議、黨組會議、常務理事會議等工作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辦實事,求實效,努力把法學會所屬各研究會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做到幫辦不包辦、增色不增負、加力不加壓,努力使法學會在法學法律界有地位、有作為、有形象,以有作為提升號召力,以好形象增強號召力。
中國法學會、省委和省委政法委對省法學會的工作予以肯定,今年初,中國法學會和省委領導王樂泉、陳冀平、巴音朝魯、金振吉先后對省法學會工作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
“三力建設”是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黨委政府和全社會認同、支持法學會工作的前提和條件,是法學會做好工作、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的基礎和保證,法學會加強“三力建設”很有意義。“三力建設”是法學會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在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業務建設和作風建設“五項建設”基礎上的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建設。
我們在法學會“三力建設”方面雖然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但認識還不全面不深刻,工作還是初步的,還不到位,與領導的要求和先進省市還有差距。我們要繼續思考、探索和實踐,弄清楚“三力”的內涵和價值,探索增強“三力”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增強“三力”,努力促進全省法學會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本文作者系吉林省法學會會長李申學)